虎嗅前几天分析了麦考林如何一步步沦陷成几近退市的垃圾股,其中的推手之一正是红杉资本。为了让股价重回1美元以上,麦考林董事会不得不从其2012年第一季度存余的5200万美元的现金储备中,拿出3000万美元进做股权回购。巧的是,5月22日,红杉资本投过的另一家在美上市的中概股诺亚财富也同样宣布1000万美元的回购计划,以提振股价。
红杉资本作为全球最大的VC,曾投资了苹果电脑、思科、甲骨文、雅虎、Google和Paypal等在当时属于先锋与一线的IT和互联网公司,不过2005年设立的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其投资重点跟美国本部有所不同。财经媒体人苏小和对红杉中国的评价是:众人了解的红杉美国向来关注新技术、新经济,沈南鹏带给中国人的红杉资本却一直在那些人力资源密集、成本低廉和附加值相对不足的产业里发力。
你可以说这是红杉中国本土化的成功。
从沈南鹏和张帆成立红杉中国到现在不过7年,沈本人已累计投资50余个项目,成功退出21个项目,以高成功率、高回报率著称。
但是业内也有人说,事实上,中国近十年来最赚钱的互联网、游戏、新能源几拨IPO项目,红杉在其间皆身影皆寥寥——那怎么来评价一家VC的出色与否?
目前的事实证明,红杉资本中国基金能够比较早期就发现并介入的项目是飞鹤乳业、乡村基、诺亚财富等相对传统、立足内需行业项目,而对京东商城、豆瓣等互联网项目,却是发现能力不足,大多是进行第二轮以后的跟投(不过有一个反例很突出:是2006年第一轮投资大众点评网)。当然,最近两三年,红杉开始对不少互联网项目较早介入。
可以看到的一个有趣现象是,在红杉中国的官方网站上,所显示的“已上市项目”中,消费与现代服务业项目占绝大多数,而在“初创”项目中,科技与传媒项目占据了绝大多数。这说明,红杉的投资方向最近几年在转向。
期待红杉所投项目未来有一个好的表现。
不过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在红杉已上市的项目中,为何屡屡发生被投企业成长持续性出现问题的状况?它们为何不约而同在业绩、股价或资金链上遇挫?
这是巧合,还是与红杉有特定的关系?
来自微博网友@JasonJJLi的评论:“沈南鹏带给中国VC行业最大的‘贡献’,就是投资人投行化,为此买单的不会只有麦考林,还会有许多跟红杉毫不相干的项目。”
沈南鹏本人,正有7年的投行工作经验。
虎嗅总结,简而言之,红杉中国“投行化”的风格是:
1、快
一般VC/PE的退出预期在3-5年,有的长至7年。沈南鹏本人在不同场合表述过红杉资本是长线基金,没有短期赎回压力。但在2008年创业家年会上,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吐露的对退出期的平均期望却只有2到3年。
他具体说:如果资金投入后,未来2到3年有30%的回报,还是值得做的。但如果回报周期是6到7年,就需要慎重考虑风险问题。
这位合伙人快进快出的风格,某种程度上也正是红杉资本中国基金的风格。2010年9月,红杉资本入股已经有借壳上市预期的新开药集团,并跟其大股东辅仁集团签署了对赌协议,要求开药集团3年之内完成上市计划。这正好印证了沈南鹏所说的2-3年回报周期的言论。
2、强势推动企业规模扩张
在各种公开访谈和演讲里,沈南鹏领衔的红杉合伙人们鲜少谈及如何帮助提升公司运营与治理水平、制定可持续的长线发展战略。红杉团队人少、投的项目又多,就算沈南鹏等人有运作企业的实操经验,他们也不可能对项目顾得太细。
另一方面,红杉资本在中国最常探讨的是在中国市场里如何发现投资领域、选择有高回报潜力的项目机会, 推动其规模化,以图上市。
这个路数在数起红杉投资案例上都体现出来。比如早年的一茶一坐。2005年,沈南鹏以个人基金SMI投资了餐饮企业一茶一坐,一茶一坐随后设立了上市目标,并高速扩张,但随后遭遇了连年亏损。沈南鹏也在2007年左右退出了一茶一坐。
3、在“快进快出”指引下,不惜对企业进行过度包装,以图上市退出
麦考林是一个显著的例子。为了做出一个样子给资本市场看,VC与公司合计起来在短时间内降成本、增肥营收、做漂亮数字,上完市后,公司质地迅速现出原形。
还有乡村基。
2010年9月,红杉资本投资的快餐连锁公司乡村基被包装成“中国麦当劳”,在纽交所一上市就受到热捧,首日以25美元高开,高出发行价51.5%。但随后一年半里,上海关店、卫生隐患、CFO离职等负面新闻不断,股价也一路向下。资本给乡村基确定的扩张路线受到质疑。
下面,我们来具体看看红杉的资本快刀背后的几家失意公司。
“红杉系”失意公司
2007年10月,由沈南鹏领投,红杉资本向诺亚财富注资500万美元,换取诺亚财富21.1%的股权。据说这笔交易,是在当年3月份沈南鹏跟诺亚财富创始人汪静波初次见面的10分钟里就敲定了。
诺亚财富自此启动了大规模扩张。2008年,诺亚财富在全国16个城市建立分支机构,跟红杉资本共同发行了中国第一支人民币私募股权基金,并设计承销了国内首支房地产开发基金。2009年分支机构达到28个,2010年达到约40个,到2012年2月,诺亚在长三角、珠三角和渤海湾几个区域一共有60家分支机构。
“沈南鹏一来诺亚财富,对我们诺亚财富的向外开拓市场做了很多的指引。”诺亚市场策略部总监于江淳说,沈南鹏用“连锁”的经营方式开拓了诺亚财富的发展思路。快速扩张之下,诺亚财富2007年到2011年营收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18%。
规模上去后,2010年11月10日,财富管理机构诺亚财富在纽交所上市,红杉资本成为最大赢家:仅用3年时间便从这家公司赚到了超过36倍帐面回报,年均账面回报倍数达到了惊人的12倍。
规模化的同时,诺亚财富对合作的信托公司越来越强势,与客户争夺利润分配和客户的事情时有发生。2011年8月上海爆出多家信托公司“封杀”诺亚财富的消息。这导致诺亚财富当天股价大跌12.89%。
内部管理不能理顺,成本支出压力增大,导致2011年第四季度,诺亚财富净利润360万美元,同比下降16.8%。2012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为270万美元,同比下降52.6%。
被红杉资本包装成“专注为高净值个人和企业提供全方位财富管理服务”的诺亚财富,上市时正处于中国理财市场的收缩低谷,加上做空中概股的风潮,诺亚财富上市之后股价一路走低,从20美元一路下跌到5美元左右。
5月23日,为了提振股价,诺亚财富宣布启动为期一年的股权回购计划,预计耗资3000万美元。虽然红杉资本有足够的回报倍数来抵抗下跌,但红杉资本挑选目标行业的评分表上,又多了一个问号。
21世纪网站|
华尔街日报中文网|
中国经营报社网站|
世界经理人网|
每日经济新闻网|
BNET商业英才网|
价值中国网|
麦肯锡季刊|
哈佛商业评论网|
沃顿知识在线|
BCG咨询|
IBM价值研究院|
中国三星经济研究院|
野村证券|
IINSEAD智库网|
猎聘网|
商业评论网|
财经国家新闻网|
新浪财经|
网易财经|
腾讯财经|
凤凰财经|
东方财富网|
中国新闻网|
一财网|
华讯财经|
cri国际在线|
中国证券网|
大智慧|
中商情报网|
创业邦|
搜房网|
携程网|
天下金融网|
ZOL企业信息化|
华声在线|
Windin万点|
比特网CIO|
译言|
媒介网|
赛迪经略|
挖贝网|
商报供求网|
市场部|
中投顾问|
城市中国|
资金管理网|
会唐网|
android开发者社区|
DOIT|
21财经搜索|
阿里巴巴生意经|
人大EMBA|
中国时尚品牌网|
北京写字楼网|
上海房产网|
虎嗅网|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
环球外汇网|
迈点网|
创业家|
中国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