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戴珊几乎不接受媒体采访,她私下里对王帅(阿里巴巴资深副总裁、大淘宝首席市场官,同时负责集团公关体系)讲:不要让网络上搜索到她的任何信息。就是这样一个低调的人,讲起阿里巴巴价值观滔滔不绝:“认同我们价值观的,这里是你的天堂,如果你不认同,这里是你的地狱。从招聘讲,闻味官可以‘闻’出跟我们类似的人—真的把客户需求放在第一位,真的有些理想化,真的不只看重短期利益。”你能看出戴在表述这些时是发自肺腑的。
卫哲的离职,无疑将使价值观考评体系继续增加权重。
随着CEO、COO的调整,下面大区经理等中层调整、处罚也在展开。卫哲事件之后的几天里,阿里巴巴的管理层,几乎天天忙于开会,讨论如何进一步调整,以确保价值观不流失。以至于,部分心急的销售人员,不得不天天追问自己的主管:跟自己有关的调整会有哪些?
曾鸣解释:“能力跟价值观,两个都要,只不过在某一个时间点上,要有个顺序。这个顺序都是当下才知道。很多时候,单看处理的结论未必能讲清楚前因后果。”
作为这一事件的注脚,如你所知,阿里巴巴B2B董事会任命淘宝网CEO陆兆禧兼任阿里巴巴B2B公司CEO,彭蕾兼任集团CPO。
外界有评论认为:这是马云“为嫡系开路”的做法。
马云一听这种评论就跳起来,“如果我是设计好让卫哲下的,我们会这么匆忙,舍得让陆兆禧—淘宝这么重要—去兼B2B吗?你想想看陆兆禧已经够忙了,但是这时候顶上去,你想他会愿意?我们接班人计划有没有,当然有,但是现在卫哲一走,这么一调,全乱了!我跟陆兆禧说,这个时候非你莫属。如果阿里巴巴真的困难,需要我顶上去,我也会上去,没办法!”
阿里巴巴的高层管理团队,显现出某种程度的捉襟见肘。
并非顺畅的接力
“心越善、刀越快。”—这是马云在内部讲话中对类似卫哲事件的总结。
上一次类似事件,是孙彤宇等人的离去。
阿里巴巴B2B公司登陆香港联交所48天后的2007年12月24日,“圣诞平安夜”的当日下午,阿里巴巴集团突然宣布对旗下各子公司高管进行人事变动:淘宝网总裁孙彤宇、阿里巴巴集团COO李琪、阿里巴巴集团CTO吴炯、阿里巴巴集团资深副总裁李旭晖将辞去现任职位,出国学习。
尽管阿里巴巴给出了官方解释,且阿里巴巴历来有“干部轮换”的传统,但,外界仍对于孙彤宇、李琪等人的离职有着种种猜测,认为这是马云在“杯酒释兵权”。
旧事重提,马云显然不赞同此说。“孙彤宇,我觉得他那时候太疲惫了。他今天恢复过来了。如果在他休息之前一个礼拜或两个礼拜,你们看到他的精神状态,你就懂的。但是人一旦离开以后,就像我现在—天天盼望着离开,但真离开又有了失落感。当《激情燃烧岁月》里的石光荣真的要脱下军装的时候,那种难受,我非常理解。”
孙彤宇几乎是阿里系所有员工中跟随马云最久的人之一。
身为“十八罗汉”之一的孙彤宇,在2003年4月带领一支小分队秘密进驻马云位于湖畔花园的房子,此后三年间,在eBay易趣携重金的绞杀中,他硬是杀出一条血路,让淘宝网取代前者成为中国最大的C2C网站。
从工号也可看出,马云是“1号”,孙是“2号”。无论是从功劳还是苦劳,孙都还算是配得起这个“2号”。随着这样一个“2号”人物的离职,阿里系再也没有出现过真正的“2号”人物。
外界的一个看法是,当马云在阿里巴巴没有股份控制的优势时,他需要有别样的手段来充分控制公司。价值观是他一道“杀手锏”;对团队时不时的轮换、调任是他另一种手段—倚重“元老”、“空降兵”把公司或某项业务做起来,到了守成或转型阶段,再施以“挪移”、“轮换”。
马云对“控制力”这个词很敏感。如果非要说掌控,他愿意换个说法叫“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