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官转民后,慈善家王振耀的新课题是,如何把精密、准确的量化商业管理手段移植到慈善中来
【《中国企业家》杂志】(记者 朱汐)2011年5月6日凌晨4点,王振耀起身,开始修改一份PPT。他已经修改了三遍。5个小时后,他穿着灰色西服,在北京京师大厦会议室里,主持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首期媒体研修班的开课仪式并授课,台下是40位来自媒体和企业社会责任部门的学员。2个月前,也是在这里,王振耀主持了首期基金会领导人研修班的开课仪式。
这两个研修班,是王振耀来到壹基金研究院一年中,最为看重的事,也是他认为壹基金研究院最重要的成果之一。“虽然现在还看不到什么,但这两个班里,也许就能出现推动公益慈善乃至社会的结构性变革的力量。”
整整一年前,民政部慈善促进司司长王振耀辞去体制内官职,成为新设立的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院长。
到民间去、投身公益教育,是慈善家王振耀最想做的事。他这个念头萌芽自2008年。那时他还是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司长。汶川地震发生后,他力主推动建立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四级响应体系发挥了作用,72小时就把中央的救灾款项送达了地方。但到了年底,王振耀发现,对于这场巨大的灾难,整个中国的学术界只交出了两份成系统的研究报告。
这让他意识到了中国慈善的另一块短板:“没有脚踏实地的研究,知识界不能提供可操作、建设性的方案与设计。政府官员就是想推也推不动。”于是,赶快建立咨询机构成为王振耀反复琢磨的一件事。他开始在北师大的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授课。
2010年上半年,中国各地接二连三发生成年人弑童案。王振耀在国外访问时,不断被华侨们问:中国人怎么了?这让他自己也坐立不安:“我们为这个社会奋斗了这么多年,怎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我觉得不要在自己的行政办公室里做了。得到社会中来,和大众在一块,来为这个社会的改善做贡献。”
决心一下,他接受北师大和壹基金创办人李连杰的邀约,成了中国第一个公益研究院的创始院长。
量化慈善
1999年至2000年,王振耀由民政部公派到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学习公共管理硕士课程,同时攻读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我当时很头疼,这两家的想法完全是拧过来的。”王振耀发现,哈佛觉得重要的东西,北大不在意;北大紧张得要命的,哈佛不觉得有多重要。“在肯尼迪政府学院,老师会花整整一堂课的时间来教学员们如何写好一份MEMO(备忘),但整堂课讨论的重点却不是格式或行文方式,而是阅读者的眼神:一个人在看在第几页的时候,注意力最集中?看到第几页,开始涣散?他们研究这个!”……(全文及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中国企业家》杂志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