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女人四十》这个电影来描述她所面临的状况:“上有老,下有小,事业上又是一个最较劲的阶段,忽然间发现,自己对周围的每一个人都很重要,处理不好的时候,就会有一点紧张和焦虑”
一
2007年5月24日早上6点,王秋杨登上了珠峰。
那一天,她在登山日记写道,“忽然就在眼前,黑暗中,散落四周的不会被风吹跑的氧气瓶已经是顶峰再重要不过的证明了。我于是相信自己终于到了,尽管看不到远处的群山。我原以为自己会哭的,却没想到在离峰顶还有最后十几步时,我开始在心里痛快的大笑……”
此前一天,王秋杨给丈夫张宝全打了一个电话,只说了一句话:“我一定会活着回来的”。对于当时的张宝全来说,这话非常突兀。后来他才知道,在王秋杨冲顶前夜住的帐篷外面,就卧着一具尸体,脚上穿着和妻子一样的2007年新款的登山靴。
第二天是佛诞日,张宝全早晨起来,犹豫开手机还是不开手机,他知道妻子王秋杨的理想能不能实现,珠峰是接纳她还是抛弃她,都定格在这一刻。他打开手机后,第一条信息是珠峰大本营发来的:王秋杨全队第一个登顶,历时6小时30分钟……
王秋杨是第一位到达“地球三极”(南极点、北极点、珠穆朗玛峰)的华人女性、也是首位完成“7+2”探险活动的中国女性(登顶世界七大洲最高峰及徒步南北极) ,企业圈只有地产商王石和黄怒波完成了这个目标。当然,王秋杨和丈夫张宝全也属于地产圈,他们是中国先富起来的一批人。
人们喜欢调侃这拨先富起来的人为暴发户,因为一度他们不知道如何支配财富。
2003年中国社会学研究所“城市家庭的贫富分化”调查指出,“炫耀性的消费”是确立富人符号的标准之一。《胡润百富》杂志每年定期推出“富豪之选”栏目:俱乐部首选长安俱乐部,雪茄首选大卫杜夫,时装阿玛尼,珠宝卡地亚……
王秋杨的爱好在企业圈是另类的,虽然爬山需要一定的财富基础。对此,她并不避讳,“财富确实给我带来虚荣心的满足和很好的物质生活”,但是每次出发前,偷偷写好遗书,告诉家里人自己出差,还剩下些什么?挑战大自然,山的眷顾,实现目标,也许可以称之为意志力。
洪晃在为王秋杨记录登顶珠峰的书《只为与你相遇》所写的推荐词说,王秋杨是“一个非职业的登山爱好者,一位繁忙的企业家,一位拥有两个孩子的母亲……她的胆量、性格和貌相都是新女性的典范”。
8年前,从北京出发,经青海湖、唐古拉山口、可可西里、希夏邦马、阿里、古格王国、罗布泊一路走来,五十多天风餐露宿,光车胎就爆了13次。在这个过程中,除了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外,王秋杨发现自己可以做点事情,她创立了苹果基金会,开始关注普通人的幸福。
二
不爬山的日子,王秋杨有时待在北京昌平的家。那是一所占地350亩的宅子,被称为“柿子林卡”,因园中有一千多棵慈禧年间的柿子树而得名,而林卡在藏语中是“庄园”的意思。
普通农家院落的大门,蜿蜒的水泥路,园子里都是自生自灭的野花,湖中的黑天鹅和院中的美国鹦鹉在享受着悠闲时光,道边的石雕据说是汉代的文物。去过这所宅子的人,都会惊诧于它的简洁与落落大方。
出现在记者面前的王秋杨非常清瘦,黑色上衣,碎花裙子。她是一个很好的采访对象,无所不谈,没有禁忌。她主动谈到了她的年龄、她的孩子、她的丈夫、她登山的时光,还有她的基金会。当然,还有海南的那段时光,以及他们的第一桶金。
王秋杨,今年44岁,身高1米7,54公斤,一头漂亮的直长发,让人想起漫步撒哈拉沙漠的三毛。他的丈夫张宝全,因为王秋杨喜欢三毛,因此总喜欢叫她“四毛”。而出现在媒体视野中的她,也是非常的简单,常常是T恤衫,牛仔裤。
王秋杨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一个开发商。其实契机很简单,她和丈夫缺钱,50万,他们需要这个钱来实现张宝全拍电影的梦想。
1991年张宝全去了深圳,转了一圈,发现似乎也没啥机会了。随后他到了海南,发现乱糟糟的,鸡、猪,狗、牛和摩托车汽车满街走,他忽然觉得这地方有机会。当时,王秋杨留守北京做贸易。一年后,王秋杨也去了海南。
1992年,邓小平进行了他那次著名的“南巡”,号召加快进行更彻底的市场改革,政府给了更多的优惠政策,海南成了一块自由经济区。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把当年海南的那段时期比作美国西部的淘金热:政府监管无力,法规模糊,做着发财梦的人们蜂拥而至。
张宝全致力于短、平、快的项目,先是打听到谁需要土地,然后再打听谁要卖土地,或者是正相反。赚了一阵子快钱后,他发现了机会——海口突然涌入大量人口,相应的大量物资需要从内地运输,张宝全经营起了海运生意。
张宝全、王秋杨夫妇做得风生水起,一度被评为海南海运十大纳税企业。
海南的房地产泡沫很快破灭,今天的房地产大腕不少是幸存者,如冯仑、潘石屹,他们从泡沫中获益,又没有被泡沫淹没。张宝全王秋杨夫妇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