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亚勤(配图:中国企业家网)
【中国企业家网】(编者按)“在企业家里,他是科学家——他拥有60多项专利,并发表了500多篇学术论文和专著,被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称做‘一个灵感的启示’;在科学家里,他是企业家——他将一个不到10人的微软中国研究院,发展成为拥有3000个聪明头脑的微软亚太研发集团,被比尔·盖茨视为‘微软的宝贝’”——《张亚勤:让智慧起舞》一书中这样介绍他。
12岁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23岁获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31岁被授予美国电气电子工程协会院士称号,成为该协会百年史上获此荣誉最年轻的科学家。如今,他是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负责微软在中国和亚太地区的科研及产品开发的整体布局。曾被称为“神童”的张亚勤坦承自己只是在特殊的时间做了一个特殊的选择,而这个选择对当时的他而言,是一个最佳的选择。
以下为张亚勤的经典语录部分整理:
1、怎样培养杰出人才呢?我认为有三个方面。
第一: 教育的理想+科学的理想。在教育导向方面,很多教师和父母在指导孩子选择自己专业的方向的时候,非常看重这个专业的就业机会和未来薪资的高低,学生很难根据兴趣去选择。“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该让孩子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去探索未来。
从教育者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真正的教育家,大师。我们不需要娱乐明星般的教授。大学是思想驰骋的乐土,学者要为了真正的学术理想而潜心钻研。现在有一种对大学的评价是“大楼越来越多,大师越来越少”,“教授像明星,明星像教授”。我虽然不同意这种说法,但至少反映了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
我们在设定教育的理想的时候,必须去功利化,和销售不同,定义太多的短期量化指标对大学和基础科研并不合适。我们论文的数目,专利申请,SCI/EI索引,标准,获奖都可以全球第一,但国家的科技水平可能还是不会有质的飞跃.在科学研究方面,探索真理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享受的过程,而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比如高锟教授,他研究光纤时,根本没想过会得诺贝尔奖,甚至没想过申请专利,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兴趣作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真正有价值的研究。
第二,要建立激励新思维的机制。 如同凌志军先生在《成长》一书里所说,现在教育体制有点像流水线,通过标准化、应试化的机制,消磨了孩子们不同的个性和创造性。这是非常可惜的。而各种名目繁多的竞赛也让孩子们为了获奖而去学习,这种功利性色彩太多的奖项对他们的成长并无太多益处。
大学的官本位和行政化。大学讲究级别,如副部级、正厅级,把学校变成了政府部门。其实,学校里应该是学术至上、学生至上、教授至上,其它的行政部门都应该为学术的研究和学生的成长服务。
第三,要有开放的心态。现在强调“自主创新”,但自主创新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开放的、合作的创新,而不是自我封闭的创新。现在我们在创新方面有两个极端化的现象。一个是“山寨文化”,只模仿,不创新;另一种是什么创新都要自己从头做起,不善于利用世界上先进的科研成果。这两种现象是应该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