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0日,《中国企业家》杂志首度推出“2011中国企业国际化指数暨中国企业国际化50强”。华为、联想、中化集团分列前三名。
以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为起点,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征程走过了波澜起伏的十年。十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方兴未艾,突出表现为海外投资额的迅猛增长,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类)从2003年的29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590亿美元。
不过,“走出去”只是国际化的第一步,就跨国经营的能力和绩效而言,这些中国新兴跨国公司与欧美跨国公司依然差距巨大。当然,此间也有一小批中国领先企业在国际化舞台上异军突起,成长为全球行业竞争中的重要力量。中国的“新兴跨国公司”是如何崛起的?
为了寻找答案,我们历时10个月,使用系统的研究方法、专业的评委评审体系,制作出“2011中国企业国际化指数暨中国企业国际化50强”。
本刊从2011中国企业国际化50强中挑选出涉及国际化最重要的十大行业,分别是I T、能源矿产、汽车、家电、金融、装备制造、农业、建筑工程、互联网、医药,计算各行业入榜企业国际化得分平均分,再将十个行业平均得分再次平均,最后得到2011中国企业国际化指数得分。在计算十大行业国际化综合得分平均分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行业分别是IT(77.20)、能源矿产(71.58)、汽车(70.02),国际化程度相对较低的行业是医药(62.94)、互联网(65.01)。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该指数得分仅在入围中国企业范围具有比较意义,并不能表征中国跨国公司在全球竞争舞台上的相对状况。查看原文>>
“很慎重地、认真地说,联想并购IBM PC项目是成功的。成功的主要标志,根据我们原来预定的目标,一是要做到业绩的持续发展,另外当时实际上还有一个内在的目标,就是希望由中国人来领导一个真正国际化的企业。这个也实现了。”在9月8日举行的联想国际化经验交流会上,柳传志一身轻松,但语气坚定,不容质疑。
在这位联想舵手身上,始终保留着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特有的深具民族情感的气质。“走并购这条路,不能因为刚出去时打了败仗,就说我们犯了大错误,这是长他人志气。如果走的好,对其它中国企业也会有启发,总得有个企业先趟出条路来。”查看全文>>
对于很多试图通过海外并购实现市场扩张的中国企业而言,2008是一个交织着兴奋和沮丧的年份。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资产价格下跌,难得一见的“抄底”机会凸现在中国企业面前。但是如果这一年你真的是为抄底而出手—那你只能认赔了,因为2008年不是底。
2011年,对于“走出去”的中央企业来说,实在有些流年不利的味道。中铝、中钢的个别海外投资项目相继暂停,中铁、中铁建海外工程承包项目接连爆出数十亿元巨亏
虽然“出事者”各有各的苦处,但把它们叠加在一起,俨然就是一个“群体性事件”;特别是在经济过热的背景下,感觉更加扎眼。
在这样一个时点,防范海外并购风险,很自然地上升为国资监管的题中之义。6月下旬,国资委连发两文:《中央企业境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央企业境外国有产权管理暂行办法》。分析人士认为,这是在给央企海外投资亮出“黄灯”。查看全文>>
“当一个企业能够在高端装备领域展现自己产品的时候,是你的尊严,是你的竞争力,是你敢于挑战的信念。”说起东软医疗设备参加今年美国芝加哥的一次国际展会,刘积仁不无自豪。
在这个舞台上,能展现自己价值的全球就那么几大家,G E、西门子、东芝、飞利浦、日立,国内除了东软,没有第二家。刘积仁觉得这“很刺激”。
而这并不是一个刚刚发生的故事。早在2003年7月,由东软数字医疗公司研制生产的高科技大型医疗设备螺旋C T、磁共振就正式出口美国。“那是要经过F DA认证的,很严。”现在,打着东软品牌的高端医疗设备已经卖到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等全球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查看全文>>
2010年,在复星内部被视为“全球化元年”。这一年,复星提出“中国动力嫁接全球资源”的国际化模式。对投资界来讲,这个模式的前半部分大家并不陌生。作为一家多元化投资控股公司,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多年来所津津乐道的投资策略就是发掘“中国动力”。
采访在珠海格力电器总部一层的展厅进行。这是董明珠更为习惯的谈话空间。
有些意外,这位女总裁刚一落座,话题首先扯上了从珠海发家、现在投身网游的另外一位著名企业家。
“你说他算不算高科技?”董问完记者,接着说,“我理解的高科技,应该是改变别人的工作方式,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互联网本身是对生活方式的一种改变,也应该以提高效率为原则。我觉得他应该做一些有利于提高年轻人智力,或者是境界的游戏。你的产品给社会究竟带来了什么,这是企业家需要想的。”